一、人才队伍建设
二、文化发展与传承
三、时代精神
四、生态文明建设
五、乡村振兴
六、基层治理
七、 时代精神
一、人才队伍建设:
1、习近平总书记:让愿意留在乡村、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,让愿意上山下乡、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,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、大展才华、大显身手,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。
2、高素质干部队伍,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,落实“五个过硬”,突出“五个一”:一腔热血铸忠诚,坚定拥护“两个确立”、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;一心为民践宗旨,办实事、务实功、求实效;一身本领善担当,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、下最大的功夫求最好的效果;一马当先争一 流,勇敢立潮头、永远立潮头;一尘不染重勤廉,干净加干事、干事且干净。
3、“人往高处走”,这个“高”是干事创业的最优环境。必须全面塑造平台优势、制度优势、服务优势,构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创新生态,形成聚才的“高地效应”“枢纽效应”“粘性效应”,打造集聚人才的“强磁场”
4、淬炼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,建设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,打造模范带头的党员队伍,切实把干部的状态提振上来、人才的活力释放出来、党员的力量凝聚起来。
5、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,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,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、担重任,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,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。
二、文化发展与传承:
1、习近平总书记:“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”。
2、习近平总书记: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。
3、习近平总书记: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,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。
4、习近平总书记: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,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。
5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、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,既要改善人居环境,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,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。
三、时代精神:
1、巴金:我爱我的祖国,爱我的人民,离开了她,离开了他们,我就无法生存,更无法写作。
2、詹天佑:各出所学,各尽所知,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,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。
3、张载: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
4、《管子·牧民》:以家为家,以乡为乡,以国为国,以天下为天下。
四、生态文明建设:
1、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,还是一叶一花,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。
2、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。这不得不让我叹服大自然之精绝,造物主之伟大。一花便可窥得一宇宙,一叶便能领略佛门般若。从微观中领略宏观奥义,会使人获益匪浅。
3、有人说,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。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,经济快速发展,世界空前繁荣,这 一派光鲜场景的背后是伤痕累累的自然。
五、乡村振兴:
1、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、有行动力的追梦人,也需要善经营的“农创客”、懂技术的“田秀才”。
2、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,文化振兴是根本。
3、人才振兴要把握好“三重境界”,在“选好人”上做文章、“育好人”上下功夫、“用好人”上求实效,真正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驱动作用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。
4、培育主体意识,增强乡村振兴“凝聚力”;强化思想引领,提升乡村振兴“向心力”;打造人才引擎,激活乡村振兴“源动力”。
5、涵养乡村文明风尚,深植乡土文化之“根”,弘扬乡风文明之“魂”,夯实乡村善治之“基”。
六、基层治理:
1、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。社区是城市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,是连接千家万户的“毛细血管”。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,最终落脚点还是要放在造福居民上,让“这根针”有序穿起民生服务的“千条线”,绣出美好的生活图景,绣出居民的笑语欢颜。
2、“暧嗳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,良好的人居环境,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。
3、以自治为基础“群治共享”,以法治为保障“定纷止争”,以德治为支撑“春风化雨”。坚持法治、德治、自治三治融合的整体理论
4、实现基层政府部门的“最多跑一次”、“不见面审批”服务;很多地方设立了“马上就办”办公室,专门针对一些常规流程难办、部门协调复杂的“老大难”问题开展工作,切实为帮百姓和企业解决困难。
七、 时代精神:
1、坚守,以扎根大地的姿态;奋斗,以昂扬向上的风貌。神州大地,遍地英雄:是生死雷场挺身而出的杜富国,是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的卓嘎、央宗姐妹,是点亮山里女孩梦想的张桂梅,是把功绩“深潜”于大海的黄旭华,是一辈子躬耕田野的袁隆平......
2、黄土地上生根、发芽,红土地上成长、发展......从基层一路走来,榜样的力量,胜过万语千言。